科技爱好者周刊(第 233 期):生活就像一个鱼缸

这里记录每周值得分享的科技内容,周五发布。

封面图

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本月在杭州开馆,一千年前宋高宗曾居住于此,1984年重新发现了这个遗址。(via

本周话题:生活就像一个鱼缸

国际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建筑事务所,大概是北京的 MAD 建筑事务所

他们设计过很多著名的建筑,比如加拿大的梦露大厦、海口云洞图书馆等等,最大特点就是在城市里面创造了一些很奇特的形状。

MAD 创始人之一的马岩松,最近做了一个演讲,介绍他们的创作理念。我看了以后,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最打动我的,是他曾经设计的一个鱼缸

“事务所刚成立的时候,没有项目可做,有天在大街上溜达,看到一个售卖金鱼的摊位,所有鱼都生活在一个方形的小盒子里面。”

“金鱼在里面,看上去非常迷茫,似乎过得闷闷不乐,有时候还会撞在玻璃壁上。”

他就想到,人在城市中生活的处境,不也像金鱼一样吗,被局限在一个看不见的盒子里面。

那么,作为一个设计师,能不能把鱼缸重新设计一下,让鱼过得快乐一些?

说干就干,他每隔几分钟,就去记录一下鱼的位置,画成散点图(下图)。结果发现,跟大家想的不一样,虽然关在鱼缸里面,鱼并不是什么角落都去,而是高度重复某些路线。

他就根据这些轨迹,设计了一个非常复杂的鱼缸,尽量把简单的空间划分出层次感,一方面保证金鱼的常规路线,另一方面又让金鱼觉得,自己生活在一个复杂空间里面,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探索和选择。

马岩松说,虽然没有办法知道,金鱼生活在这么一个空间,会不会感到比以前更幸福,但这是建筑师的使命,为人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空间,提高生活的满意度。

所以,他们设计的每一个建筑物,都追求趣味和层次,并不是简单的建筑物,而是试图让人们在有限空间里面,体会到更多的空间。

听了这个小故事,我深受触动,第一次意识到,鱼缸是一个很好的比喻,象征当代人的处境。

当代人看上去很自由,但是实际上,(大多数人的)自由很有限,生活中到处都是看不见的高墙,财富、职业、家庭、阶层等等限制了你能去的地方,每个人其实都生活在自己的鱼缸里面。

马岩松的这个作品,恰恰就在探讨解决方案:如果没有办法摆脱鱼缸,能不能在鱼缸里面创造出更多的空间,提高生活的趣味和满意度?

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,面对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高墙,我们可以做些什么,为自己的生活创造出空间和层次感?

我的想法是,可以去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,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,读一些以前不读的书,接触一些“同温层”之外的朋友。这样就相当于在生活中搭建出各种奇怪的空间,活得可以更有意思一些,遇到更多的可能。

科技爱好者周刊(第 180 期):你想住在中国哪里?

这里记录每周值得分享的科技内容,周五发布。

本杂志开源(GitHub: ruanyf/weekly),欢迎提交 issue,投稿或推荐科技内容。

周刊讨论区的帖子《谁在招人?》,提供大量程序员就业信息,欢迎访问或发布工作/实习岗位。

封面图

香港摄影师李海涛拍摄的广州岑村玄武山公园。(via

本周话题:你想住在中国哪里?

很多人不喜欢一线城市“北上广深”,觉得生活压力大,房价奇高,空间局促嘈杂,想要离开。

但是离开以后,去哪里呢?哪个城市能够提供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,以及良好的社会经济状况?

我最近读到时事评论家宁南山的一篇文章,觉得很有启发,跟大家分享一下。

他说,考虑未来的居住城市时,应该对中国的三个宏观趋势有所认知。

首先,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,都是差不多的。 我们是统一的国家,各省的高铁、高速公路、电力网、无线通信、宽带网等等,基本都是一样的,同样的标准、同样的材料、同样的施工、同样的管理,不会有某个省的基础设施特别好、另一个省特别差这种情况。

其次,各省的发展速度最终会逐渐趋同。沿海省份的增速会降下来,内地省份会赶上来,不会有某个省一直高速发展,另一个省一直低速发展这种情况。长远来看,各省的社会经济和发展状况,最终都会达到一个基本的现代化水平,不会有某个省显著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
再次, 各省的真正差异来自于产业。 比如,广东的电子业、上海的金融业、北京的政治中心、西部的能源产业等等,都是有地域性的,这个很难改变。产业的兴盛决定了收入的差异,这才是地域差异未来的主要来源。

基于上面三点看法,可以预测,如果中国人均 GDP 继续增长,到了2035年比现在增长一倍,那么中国各地的生活条件都会达到一个相当不错的水平。

目前,全国的人均 GDP 大概是1万美元,一线城市是2万多美元。到了2035年,如果全国人均 GDP 能够达到2万美元,一线城市达到五万美元,这就意味着,一线城市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相当于现在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水平,而各省的主要城市能够达到目前北京上海的水平。

当然,实现这个目标的难度是很大的。只有每年增长速度不低于4.7%,连续15年,那么 GDP 可以翻一倍。但是,中国的人口已经停止增长了,人力成本也不低了,以后再想高速增长,必须依靠知识创新,而中国民众的科技知识水平并不乐观。

假使我们能够实现这个目标,那么到了2035年,不管生活在哪个省,都能享受现代化的、有质量、比较舒适的生活。

居住城市的选择,那时就成了一个生活方式的选择。就像宁南山文章里说的:

一个人可以自主决定居住在哪个城市,以什么方式生活,并且不必放弃现代化的生活条件。我觉得,这才是理想的生活,是值得憧憬的奋斗目标。

对于程序员来说,年轻时在大城市打拼,有了积累之后,移居到其它地方,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,以后大概会成为一种潮流吧。